原標題:孫佳山:IP模式“死”了嗎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國以影視、游戲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經歷一輪深度結構性調整。在2016年前后一度無人不談的IP模式,到去年已很少有人愿意主動談及。手握多個IP卻沒人投資、無人制作、難以播出,有自媒體斷言IP已經失靈甚至消亡,“影視寒冬”“游戲寒冬”正在到來。
所謂IP消亡論,其實不過是自媒體為博得“眼球”的“標題黨”,種種現象的背后,實際是我國文化產業在經歷過去1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在國家和行業兩方面的主動調整之下,再調整、再出發的階段性盤整。IP本身并沒有原罪,例如過去一個月以來的《海王》《毒液》《蜘蛛俠:平行宇宙》《大黃蜂》等大熱的影片,都是漫威、DC旗下典型IP模式、IP經濟的產物。的確,從國內來看,電影行業在2011年之后經歷了一個幾乎每年100個億的高速增長期,游戲行業也經歷了長達10年動輒兩位數年增長的高增長周期,即便是一些人口中所謂的“游戲寒冬”的2018年,也依然達到2200多億的市場規模。
顯然,如此急速的增長必然伴隨著泡沫。大量在2013年至2015年前后匆忙上馬、粗制濫造的偽IP項目,如《阿修羅》《云南蟲谷》等,在去年被觀眾用腳投票,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在商業上采用國際通行的IP模式,與我國基礎依然薄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工業不相匹配。我們不能因為這種不匹配所產生的失敗案例和大量泡沫,就簡單否定IP模式本身。偽IP們到去年年末為止徹底“爛掉”,也正是我國文化產業或主動或被動地擠泡沫、減杠桿的結果。
去年3月份的“兩會”之后,中央宣布機構改革,是為了適應我國文化產業連續10年左右高速發展的需要,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捋順對文化產業的監管和治理。早在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就已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作出全面部署。黨和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有著一以貫之的邏輯和依據,過去一年來種種的“陰謀論”完全是捕風捉影、以訛傳訛。以電影、游戲為代表的我國文化產業業內,也一直有期待政府進一步理順行業秩序的內在需求。
在可預見的未來,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不僅很快會實現,并且還將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經過政府治理和行業內部整合等多重結構性調整,我國以影視和游戲為代表的文化產業,應進一步提升內在品質,盡快完成從增量周期的粗放式放量增長向存量周期的內涵式增長的轉型升級。IP模式、IP經濟并不會消亡,它也折射了當下正在生成的新的明星制度和明星文化。現在一些輿論道德綁架IP模式、IP經濟的相關話題,制造IP模式、IP經濟和現代文化產業的二元對立,既是外行,也是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對IP模式、IP經濟的監管和引導,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否定、拒絕,這將錯過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真正結構性問題。(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