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旅游業交上亮眼成績單: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3%和9.04%。
隨著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旅游業在服務業中異軍突起,成為拉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特別是在線旅游等新業態的發展,給百姓帶來更舒適體驗,也讓旅游行業的新玩法越發多樣。
看需求:游客更重視個性化、多元化旅游體驗
今年以來,我國旅游市場加速轉型升級,成為經濟增長一大亮點,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28.26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游收入2.45萬億元,同比增長12.5%。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國內旅游消費需求持續旺盛,除了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等因素,也得益于旅游環境持續優化。為加大全國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力度,文化和旅游部積極推動綜合監管機制建設,截至9月20日,各地已設立旅游警察機構437家,工商旅游分局344家,旅游巡回法庭554家,較2017年底有較大提升。
在旅游市場總量受關注的同時,今年我國旅游消費的結構升級引發更多討論。
“過去帶團旅游,游客消費集中在住宿、購物方面。現在游客更加重視個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體驗,在娛樂項目、美食品嘗方面花費更高。”導游王立勇說,以住宿為例,游客需求也逐漸分化,不再局限于星級酒店。可以近距離感受當地風俗的民宿走俏,特色主題酒店等也成為人們熱衷的選擇。
業內人士表示,80后、90后成為旅游消費主力軍,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慣和需求有所不同,他們更喜愛自由行、熱衷美食、追求個性化、重視旅游體驗、喜歡在社交網絡分享旅游感受。
旅游不再是簡單地看風景,在游山賞水中品味文化,成為人們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的重要方式。數據顯示,國慶期間,超過90%的游客參加了文化活動,超過40%的游客參加了2項文化體驗,前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的游客達到40%以上,有37.8%的游客會花2至5天的時間進行文化體驗。
戴斌說,旅游已經成為大眾日常休閑的重要選項,旅游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升級。為了更好滿足新需求,我國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全域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融合發展進程加速,新服務、新產品層出不窮。
看供給:“旅游+”讓居民出游選擇更豐富
隨著我國旅游產品供給體系日趨完善,居民出游選擇也更加豐富。國慶期間,全國各地推出的體育健身游、教育游、科技游、康養游、美食游等特色產品引爆旅游市場,滿足不同游客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比如,云南蒼山洱海、滇西邊關熱海、茶鄉、紅河谷、喀斯特山水等精品自駕線路,山西太原博物館的文物展、文瀛公園的書畫展、皇城相府的千年絕技“打鐵花”表演,都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個APP就可以玩轉一座城,信息科技的創新和發展不斷刷新人們對于旅游的印象。過去,景點買票要排隊、出門游玩不識路、不了解當地的氣候、不知道當地特色小吃在哪里等情況時有發生,現在只要下載一個APP,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覆蓋旅游生活全要素的萬能“百寶箱”。
從廈門剛剛旅行回來的湖南長沙自由職業者盧杰深有感觸:“去廈門之前做攻略,發現一款叫作‘廈門全域旅游’的APP,不下載不知道,下載之后才發現這就是廈門的‘百科全書’!”廈門全域旅游APP囊括了旅游所需的各種信息,提升了旅游的效率和便捷性。
看前景:對“舒適旅游”有更多期待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也要看到,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相比,旅游供給還有不少短板。比如,以廁所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與旅游爆發式、井噴式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一些旅游市場失序、文明旅游滯后,與“舒適旅游”的要求還有差距等。
戴斌認為,我國旅游業必須通過加快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優質旅游來持續增加旅游的有效供給和高質量服務。
“大眾旅游越來越強調對目的地生活方式的深度體驗。”戴斌說,景觀背后是生活,旅游發展必須重視并不斷完善目的地生活環境和商業環境。發展全域旅游,要重視旅游商業共同體的主體作用,讓市場在旅游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用開放和共享的理念,把旅游融入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
王立勇說,作為經常帶隊出行的導游,雖然國內旅游市場環境已經有了較大改善,但是黑導游、強制消費、門票價格明降暗升、不文明旅游等現象時有發生,創造更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不僅關系游客體驗,也關系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應創新旅游市場綜合監管機制,精準實施專項市場整治行動,強化旅游誠信體系建設,改革旅行社、導游管理體制,推動旅游市場秩序持續向好,為旅游企業和廣大游客創造更高質量的經營和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