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0日訊 日前,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江西要文化綜合實力全面提升,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文化產業成為重要支柱性產業,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強省。
>>>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國經濟網“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庫”
《意見》從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推動江西文藝繁榮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優秀文化贛軍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細化任務。
《意見》指出,要深化江西出版集團、江西報業傳媒集團、江西廣電傳媒集團、江西文化演藝發展集團等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革,規范公司治理,促進轉型發展。穩妥推進符合政策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實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股權激勵和核心骨干員工持股試點。大力引進扶持培育民營骨干文化企業。重點支持“專、精、特、新”文化創意企業,孵化一批小微文化企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爭取3-5家文化企業上市。
政策支持方面,《意見》提出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文化投入水平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充分利用省級發展升級引導基金等現有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我省文化產業發展。設立江西省文化藝術基金。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土地、工商管理等優惠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設立文化專業支行,完善文化產業“補、貸、投、保”聯動機制。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完善文化資產和知識產權評估及擔保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等進行融資,解決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以下為《意見》全文: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8年8月17日)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十四屆省委六次全會的決策部署,現就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繼承與創新、改革與發展、事業與產業的關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文化與經濟、科技、旅游、金融、體育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努力開創江西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局面,為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發展目標
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發展保障體系建設。到2020年,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藝精品創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紅色文化、綠色文化、古色文化等江西文化標識更加鮮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到2025年,文化綜合實力全面提升,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文化產業成為重要支柱性產業,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強省。
——先進文化引領力顯著增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作用更加凸顯,主流思想輿論更加壯大,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紅色基因更好傳承與弘揚,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顯著提升。
——文藝精品創作力顯著增強。文藝創作和評價激勵機制不斷健全,各藝術門類創作更加活躍,部分藝術門類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文藝產品和文化活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文化服務供給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文化設施布局合理,文化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全面提升,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顯著增強。
——文化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文化市場運行管理機制更加完善,文化消費較快增長,文化企業實力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有效實施,一批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基本建成,內容主導型、科技融合型、創新驅動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人才隊伍支撐力顯著增強。文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基層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各類人才作用充分發揮,造就一批文化領域拔尖和領軍人才,形成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文化贛軍”。
——江西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文化資源得到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高地初步建成,文化生產力進一步解放,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江西文化在海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1.持續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宣傳研究。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加強和改進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抓好干部理論學習培訓。加強理論宣傳闡釋,組織編寫通俗理論讀物,創新學習宣傳方式,注重實效辦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全省全覆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組織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工程、江西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研究工程和社科理論創新工程,在全省各縣(市、區)建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加強高校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深化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闡釋。打造一批立足江西實際的重點學科,建設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重點研究基地,不斷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建設一批新型高端智庫。
2.加快現代傳播體系建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實現全省全覆蓋。支持省主要新聞媒體推進自主、安全的媒體云建設,探索建立與市縣媒體融合的技術合作共享機制。推動江西報業傳媒集團、江西廣電傳媒集團實施全媒體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戰略,努力建設成為新型主流傳媒集團。加強中國江西網、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等省內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推動省市打造移動傳播新平臺。加快推動廣播電視網由單一的廣播電視節目傳輸網絡向與互聯網和物聯網相融合的下一代網絡轉型升級。支持廣電網絡廣泛參與“數字江西”“智慧江西”建設。
3.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考核督查等機制。加強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分析研判。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論壇、報告會、研討會、講座等陣地管理。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傳播。依法加強網絡管理,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規范網絡傳播秩序。加強文化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能力建設。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努力開創新時代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加強對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等研究闡釋,整理保護革命文獻、遺跡、實物、故事、口述史料等,圍繞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中央蘇區斗爭等,推出一批紅色文化研究成果,詮釋江西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加強紅色資源統籌規劃,策劃推出一批重大影視、動漫作品和主題展覽。積極配合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試點。加強革命歷史遺址和革命文物普查、申報、保護利用,總結推廣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經驗,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傳承示范基地。實施紅色經典出版文化工程,系統整理發生在紅土地上的革命先烈事跡。持續深入開展誦讀紅色家書和宣介紅色經典故事活動。
5.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誠信行業、誠信單位、誠信示范街區、誠信經營示范店、誠信網店等主題實踐活動,定期發布“誠信紅黑榜”并與信用江西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江西)互聯互通,辦好“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探索建立完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
6.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2025年,全省一半以上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其余設區市創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深入開展“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行動,組織開展“文明生態村”幫建、“星級文明信用戶”創評活動,讓鄉風民風美起來。依托村史館挖掘汲取江西優秀傳統家規家訓精華,深入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崇尚廉潔的社會氛圍。
7.選樹一批先進典型。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在黨員干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青少年學生、軍人等各個群體中培養推出一批新時代的先鋒模范。組織道德模范和“中國好人”“最美人物”“新時代好少年”等推薦評選評議活動,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重大典型。定期發布“江西好人”榜,完善江西網上好人館建設,深入開展“好人幫好人”系列愛心公益活動,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推動各地建立完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關愛幫扶機制,加強江西省關愛好人基金管理使用。
(三)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8.深化江西歷史文化研究。開展江西歷史文化專題研究,深入推進陶瓷文化、書院文化、稻作文化、戲曲文化、中醫藥文化、陽明文化等具有區域特色歷史文化的研究闡釋,加強對臨川文化、廬陵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梳理研究。加強江西歷史文獻整理,推進《江右文庫》《贛鄱文化研究叢書》《江西非遺大典》等編纂出版,建立江西歷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加強對江西歷史名人的宣傳研究,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和紀念活動。
9.加強文物資源保護利用。支持景德鎮創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努力把景德鎮建設成為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基地、國家陶瓷產業創新發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陶瓷博覽交易中心、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工業遺址等珍貴遺產資源保護,提升保護利用水平。推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景德鎮御窯廠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動列入國家大遺址名單的遺址博物館建設,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和遺址博物館群。拓展大遺址保護利用內涵和外延,推動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打造漢文化傳承展示區,抓好樟樹吳城遺址(含筑衛城遺址)、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新干大洋洲牛頭城遺址、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泰和槎灘陂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等保護利用。啟動“拯救老屋行動”,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進景德鎮御窯廠遺址、萬里茶道(江西段)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10.推進非遺和古籍保護傳承。推進婺源徽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吉安廬陵文化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非遺記錄工程、江西老字號保護傳承工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非遺小鎮、非遺旅游景區,推動非遺與旅游、鄉村振興等融合發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推進古籍保護計劃,建設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古籍修復保護利用中心。
11.宣傳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實施國家“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鼓勵媒體打造弘揚江西傳統文化的名牌欄目、節目,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編輯優秀鄉土教材、干部讀本,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課堂教學和各級干部培訓內容。充分利用各類文化陣地和場所,組織開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多渠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地域文化,開展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四)推動江西文藝繁榮發展
12.實施文藝精品創作計劃。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以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為引領,組織創作一批文學、影視、戲劇、音樂、美術等精品。加強文藝創作規劃引導,建立精品創作專家咨詢制度,建立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項目庫,推動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江西地域題材創作,加大對文學創作、編劇、作曲等原創基礎性環節的扶持力度,提升文藝原創力。突出陶瓷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主題,重點打造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演藝項目。建立高雅藝術、優秀影視作品、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優秀戲曲進校園常態化機制。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提升戲曲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推動文藝與互聯網融合,促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影視、網絡美術等優秀作品創作。深入開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建設一批文藝創作采風基地和文化大家工作室。創新服務理念,引導市縣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基層骨干文藝院團。
13.豐富現代文藝傳播渠道。分類整合全省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資源,支持組建劇場院線、電影院線、演藝聯盟、展覽聯盟,探索通過政府購買等形式,向社會提供文化服務。發揮主流媒體的主陣地作用,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開設文藝專欄、文藝頻道,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播、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讓新時代文藝走進百姓、引領生活。
14.打造文藝創作展演平臺。定期舉辦國際、國內戲劇展演交流活動,做大做強湯顯祖戲曲品牌,推動撫州“中國戲曲之都”建設及贛南和贛西采茶戲、贛東北贛劇等地方戲曲振興發展。辦好江西藝術節、江西青年戲曲演員大賽、谷雨詩會等重大文藝展演活動,舉辦書法、美術、攝影等展覽活動,搭建傳統藝術、民間藝術交流平臺。
15.創新文藝創作評價激勵機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多方參與的運作模式,形成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藝創作管理機制。把價值取向、藝術水準、受眾反應、社會影響作為主要指標,建立文藝作品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完善文學藝術評獎制度。加強文藝理論和評論隊伍建設,拓展文藝評論陣地,強化網絡文藝評論,建設“中國文藝評論(江西)基地”。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6.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文化設施按人口密度、結構、需求均衡布局,科學規劃項目建設,逐步形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鐘、一般村鎮2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推進省文化中心建設成為文化新地標。推進省贛劇傳承保護展示中心、海昏侯博物館、御窯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市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市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四館,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推動有條件的市縣建設非遺館(廳)。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專題博物館、美術館。到2020年,實現所有鄉鎮(街道)、村(社區)建成符合標準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鼓勵公共文化機構在城市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分支機構、服務網點。
17.提升文化惠民效能。推進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建設“江西文化云”,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全面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推進24小時自助城市書屋、地鐵和大型服務區書吧、社區書吧、校園書吧及社區閱報欄、電子閱報屏建設,廣泛開展“書香贛鄱”全民閱讀活動。扎實推進群眾文化活動村(社區)全覆蓋,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和應急廣播村村通。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深入基層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
18.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加快整合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公共文化資源,推動組建全省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聯盟,開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服務。加強基層文化陣地融合建設,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探索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鼓勵引導國有文化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投資建設、提升改造、運營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文化需求征集、供給目錄發布和服務反饋評價機制。
(六)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
19.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制定實施江西“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動計劃,舉辦“一帶一路”江西文化國際巡展、特色文化交流展等品牌文化交流活動,積極參與國家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加快省部共建葡萄牙里斯本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突出抓好陶瓷文化、戲曲文化、中醫藥文化、客家文化等江西特色文化項目,赴國(境)外交流展示。大力支持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培育和扶持與國際接軌、具備國際市場運作能力的文化中介機構,加強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專業交流。
20.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加大對重點文化出口企業和貿易基地的扶持力度,建立江西省重點文化出口企業、項目名錄和產品數據庫。推動江西優秀文學作品、圖書、影視產品等走出去。優化走出去文化產品結構,推動體現江西文化特色的陶瓷、工藝美術、動漫、文創、舞臺藝術等產品走向世界。扶持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絡,積極拓展國際文化市場。支持文化企業參加重要國際性文化節展。
(七)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1.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深化江西出版集團、江西報業傳媒集團、江西廣電傳媒集團、江西文化演藝發展集團等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革,規范公司治理,促進轉型發展。穩妥推進符合政策條件的國有文化企業實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股權激勵和核心骨干員工持股試點。大力引進扶持培育民營骨干文化企業。重點支持“專、精、特、新”文化創意企業,孵化一批小微文化企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實施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爭取3-5家文化企業上市。
22.打造數字文化產業高地。實施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綜合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和優化結構,重點打造南昌世界VR產業基地,支持上饒數字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培育數字文化產業集群。支持引導文化傳媒企業實施數字優先轉型升級戰略,建設綜合性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打造國家級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吸引有實力的動漫、游戲、電子競技及其衍生品生產制造企業落戶,支持舉辦全國性電子競技賽事。支持文化產品數字化、網絡化生產傳播,鼓勵和引導自媒體、有聲電子讀物、知識賦能等內容生產和傳播新業態健康發展。
23.提升文化產業園區輻射能級。制定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及規范管理辦法,鼓勵社會資本和政府合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發揮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江西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基地、贛州吉安國家印刷包裝產業基地、南昌699文創園、上猶油畫創意產業園等園區(基地)的引領示范作用,創新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推動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撫州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等建設發展。鼓勵利用老廠房、工業遺址和商業綜合體等建設文化創意空間,支持鼓勵城市文化綜合體建設。
24.加強產業支撐平臺建設。建設文創項目孵化、文創產品交易、文化產業服務等平臺。引進有實力的文創孵化公司落戶,支持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文創產業服務平臺。做大做優瓷博會、藝博會、紅博會、藥交會等專業會展平臺,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打造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平臺。穩步推進江西省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資產重組。
25.打造江西文化旅游品牌。圍繞“杜鵑紅”“青花藍”“香樟綠”“馬蹄金”等地域文化特色發展全域旅游,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來贛旅游,實現入境旅游大突破。著力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精心規劃建設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大力發展以南昌、井岡山、瑞金、安源和贛東北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旅游,以廬山、三清山、龍虎山等良好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綠色文化旅游,以陶瓷文化、湯顯祖文化、書院文化和古村落等為代表的古色文化旅游,建設國家紅色教育旅游、綠色生態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節慶品牌,鼓勵重點景區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原創演藝精品,開發富有創意的文化旅游商品,進一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品牌。
26.完善大眾文化消費體系。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抓好南昌、新余兩市國家文化消費城市建設試點,適時總結完善,推廣試點經驗。支持大型商業綜合體、城市廣場舉辦藝術展覽和演出活動。鼓勵銀行推出文化消費金融產品。扶持實體書店融合創新發展。
(八)建設優秀文化贛軍
27.推進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中宣部和我省文化名家暨全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雙千計劃”等作用,加強江西文化領域領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聚焦產業和項目,發揮文化產業園區、文化企業的人才集聚功能,探索建立急需領軍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鼓勵采取簽約、項目合作、技術入股、公開招聘等多種渠道引進優秀人才,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通過掛職、兼職、咨詢等形式助力文化發展。在國有文化企業探索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
28.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全省藝術人才培訓計劃,依托省內外高校和省外高水平藝術院團,舉辦各類文藝專業人才培訓班,為文化單位、文化企業定向培養人才。加強高校文化藝術類學科建設,改善傳媒、藝術類院校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注重發揮文化名家的傳幫帶作用,重點培養有實力有潛力的中青年專業人才,加強文化人才梯隊建設。加強新聞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深化高等院校新聞學院共建工作。
29.建強基層文化隊伍。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完善機構編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服務基層。依托文化鄉賢、民間文化能人等,建立一支扎根群眾的基層文化隊伍。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按規定配齊配強鄉鎮(街道)黨委宣傳委員、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工作人員,確保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的工作力量。重視加強縣級文藝群團建設。加強對鄉村文化工作人員、文化志愿者的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30.優化人才生態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創新文化人才激勵機制,為優秀文化人才搭建事業舞臺、服務平臺,支持優秀人才承擔或參與重大課題、重點項目、重要演出等,營造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生態環境。強化文化人才服務保障,將文化人才納入黨委、政府聯系服務專家范圍。建立省級榮譽制度,定期表彰各類優秀文化人才和工作者。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發展改革,把文化強省建設作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落實黨政“一把手”的“第一責任”,舉全省之力共同推進。各地各部門要把文化強省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考核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每年召開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總結經驗、推動工作。
(二)深化改革
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和干部作風轉變,優化文化市場營商環境。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推動國有文化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脫鉤,實現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在設區市以上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發揮文化類社會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自律。
(三)法治保障
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公共圖書館條例、促進社會文明條例等地方立法,適時啟動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強文化立法與文化體制改革重大政策的銜接,及時出臺或修訂相應的法規或政府規章。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加大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對文化領域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和執法檢查。
(四)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文化投入水平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充分利用省級發展升級引導基金等現有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我省文化產業發展。設立江西省文化藝術基金。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土地、工商管理等優惠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設立文化專業支行,完善文化產業“補、貸、投、保”聯動機制。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完善文化資產和知識產權評估及擔保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等進行融資,解決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各地各部門根據本實施意見,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和運行機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