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旅游消費別冷落了“游”和“娛”
旅游市場各要素缺一不可,哪項偏弱、哪項失衡,都會直接影響旅游消費的整體結構以及游客的心情和感受。如果“游”和“娛”缺失,豈不成了單純的美食游、購物游?希望廣大游客轉變觀念,把心思多用在“游”和“娛”上
北京旅游綠皮書——《北京旅游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北京旅游總收入和接待總人次穩定增長,但旅游六要素中“游”“娛”消費水平不足,旅游消費存在結構失衡。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大眾的生活方式,旅游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以北京為例,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實現旅游總收入5469億元,同比增長8.9%;旅游總人數2.97億人次,同比增長4.3%;旅游購物和餐飲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7%。旅游消費對市場的拉動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旅游“六要素”消費并非呈現“齊步走”、皆大歡喜的態勢,大有“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味道,有的“吃”得滿嘴流油,有的則吃不飽。
正如《報告》中所說,旅游行業延續了過去幾年的良好增長態勢,但也出現旅游消費水平不足、“食、住、行、游、購、娛”六方面消費比重失衡等問題。2017年北京入境旅游市場人均花費1306.7美元,其中“行、購、食、住”花費累計占比達80%以上,“游”和“娛”占比相對較小。而國內游情況更加突出,外地游客人均消費2600元,但文化娛樂消費不足2%,“行、購、食、住”花費累計占比達到90%以上。
筆者認為,在旅游消費中,“游”和“娛”這兩個環節之所以受到了冷落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少游客的旅游觀念還處在淺層次的觀光層面,對“游”和“娛”重視不夠。比如,很多人外出旅游,抱著走馬觀花的心態,過于關注品嘗當地的美食,或者購買當地的土特產,而沒有把“游”和“娛”放在心上。二是旅游市場發展不均衡,只重視美食和特色產品的推銷,而忽視了對旅游文化的提煉和宣傳,特別是在“游”和“娛”的產品開發上力度不夠,附加值相對較小,從而缺乏吸引力,讓游客難以產生共鳴。
其實,旅游市場各要素缺一不可,哪項偏弱、哪項失衡,都會直接影響旅游消費的整體結構以及游客的心情和感受。試想,人們到某地旅游,如果把時間都花在交通、住宿、吃飯和購物上,留給“游”和“娛”的時間非常有限,又如何踏踏實實地領略當地秀美的風光和厚重的文化遺產呢?再比如,旅游本是放松身心、休閑娛樂的好方式,結果在娛樂休閑上卻沒有什么特色體驗,反而讓游客在購物上眼花繚亂,在旅途中筋疲力盡,又如何感受“游”和“娛”的快樂呢?
所以說,在旅游消費中,這種冷落“游”和“娛”的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亟待改觀。旅游的核心價值在于“游”和“娛”,旅游中如果“游”和“娛”缺失,豈不成了單純的美食游、購物游?希望廣大游客轉變觀念,把心思多用在“游”和“娛”上。同時,也希望各地能夠從北京旅游發展報告中得到一些啟示,在“游”和“娛”的旅游產品設計上開動腦筋,增加供給,擴大其在旅游六要素中的份額,不斷提升游客的消費。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旅游消費,進一步擴大旅游市場,同時旅游消費結構也會得到進一步改善。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