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腔唱一曲,余音自繞梁。8月16日,吉林傳統戲劇節即將啟幕。那么,什么是傳統戲劇,我們又該如何從“非遺”視角欣賞傳統戲劇呢?記者龔保華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吉林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孫桂林。
傳承在清晰 保護看力度
記者:以往,我省舉辦過多劇種的戲曲匯演和單劇種的吉劇匯演。這次傳統戲劇節演出的劇目又都是戲曲,那么為什么稱為傳統戲劇節?傳統戲劇和戲曲又是什么樣的關系?
孫桂林:傳統戲劇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對中國戲曲的稱謂。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及類別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10大類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其中傳統戲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最為鮮活的表現形式。據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公布的全國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現存戲曲劇種348種,這348個戲曲劇種已全部列入非遺四級(國家、省、市、縣)名錄保護體系中。從這一意義上講,傳統戲劇就是指列入非遺名錄中的戲曲劇種。
記者:傳統戲劇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成果的展示,它與戲曲展演有何不同?
孫桂林:傳統戲劇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成果展示,意在對非遺名錄上的傳統戲劇存續狀態、核心技藝、傳承隊伍、與當下觀眾對接等進行考察。也就是說,我們的側重點在于考察這個傳統戲劇項目保護得好不好、傳承是否有序;也通過展示,總結經驗,提供范例,進一步促進傳統戲劇的保護與傳承。這就與戲曲匯演所要求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性統一”有所區別。戲曲劇目匯演強調作品的“高度”,傳統戲劇演出更強調劇種傳承的“清晰度”和整體保護的“力度”。
眼波隨風起 心湖共潮生
記者:既然傳統戲劇節是“非遺”視角,那么如何從“非遺”視角欣賞戲曲藝術?
孫桂林:我們拿到這次傳統戲劇節演出劇目表,可能會說這個劇目我看過、那個劇目我也看過,那是從劇種和藝術形式角度的觀賞,不妨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再欣賞一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體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與有形的文化遺產的根本區別就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只要不損毀,其文化價值就永遠存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不同,如果無人傳授、無人傳承就會消失直至絕跡。僅就傳統戲劇而言,如果其中的某一個劇種后繼無人,那么這個劇種及其表現形式、獨特技藝就會曲終人散、自動消亡。因此,我們從這一視角來欣賞傳統戲劇就會多一份對比、多一份探究、多一份情懷。比如我省滿族新城戲《鐵血女真》,你可能看過劉海波飾演的完顏阿骨打,再看看陳喜強的這次亮相,在表演上、在唱腔處理上有哪些傳承?哪些是屬于自己的特色?通過對比,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領悟,你會在相同和不同的微妙之間有愉悅的體驗;而唱腔上的“八角鼓”元素,又會讓你聯想到滿族新城戲的音樂源頭,更進一步地聯想到從歌舞、曲藝到傳統戲劇的大致演變過程。
欣賞農安黃龍戲,你不僅會發現音樂的皮影調,還會發現演員表演時常常做皮影造型,因為黃龍戲的音樂基調就來自于東北皮影音樂;歌之不足,舞之蹈之,伴隨著皮影音調,皮影動作和造型便相伴而生。
同樣,欣賞評劇代表劇目《花為媒》之前,不妨對該劇的來龍去脈做一點功課。從成兆才選取《聊齋志異》故事進行改編,再到吳祖光先生的再改編;從新鳳霞到趙麗蓉,從評劇藝術與東北二人轉藝術之間的關系,再到評劇藝術色彩紛呈的藝術流派和那么多響遏行云的代表人物以及長春評劇舞臺上的小王金香、王蔓玲、劉立明、鄭桂芳、周連生、趙丹紅、姜建東等,一出戲會帶你進入評劇藝術的世界里流連忘返。
欣賞越劇和豫劇,你也可以從劇種成熟的表演和聲腔體系中,聯想到各自背后上百個國有劇團和幾千個民營劇團的令人羨慕的劇種生態,體會傳統戲劇必須堅守的民間屬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持續性的深遠意義。
至于京劇流派展演,更顯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戲劇表演流派不同于文學創作流派。文學創作流派比如“山藥蛋派”,是由不同的作家秉持同一文學主張共同創造、共同豐富、共同完善的,每一位作家都參與流派風格的創造,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同屬一個流派。戲劇表演流派則不然,同一流派只能以一位藝術家的姓氏命名,流派當中的任何一位表演藝術家只能以傳承是否到位為流派歸屬,不再參與流派風格的創造,可以有自己的特點,但特點放大成為一種鮮明的藝術特色,則又形成另一個流派了。因此,我們在欣賞京劇流派展演時,就是要看他(她)與流派傳承人“像”與“不像”,而不關注他(她)是否“創新”。比如欣賞高派傳人倪茂才的表演,就不僅欣賞他的嗓音高亢和抑揚頓挫,還要把他和高慶奎、李和曾的唱腔和表演進行對比,分析其在哪些方面是不折不扣的傳承,哪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點,也從中更深刻地體味高派藝術的魅力。
無疑,從“非遺”視角欣賞戲曲藝術,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收獲,也會強化和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眼波隨風起,心湖共潮生。
見人·見物·見生活
記者:據悉,吉林傳統戲劇節期間,還在主會場布置了非遺實物展示。那么如何欣賞非遺產品呢?
孫桂林:吉林傳統戲劇節期間,為體現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還要在主會場展示非遺系列工藝產品。比如造型各異的草編、憨態可掬的泥塑、古樸天成的剪紙等工藝品,可謂豐富多彩、目不遐接。但這些“物品”本身只能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果,而制作這些“物品”的技藝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傳承人的“身上”。所以我們在欣賞這些“物品”的時候,不妨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除了咨詢傳承人工藝設計的民俗涵義之外,多請教傳承人關于編織和手工技藝方面的“獨門絕技”,以便從中領略民間手工藝者超凡的創造力,并與傳統戲劇的欣賞一道,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涵義以及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帶給我們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