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抖音遇上快手 短視頻之爭將走向何方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春節拜年由面對面問候逐漸發展至短信拜年、語音拜年、微信紅包拜年等多種形式。而在今年春節,拍段小視頻,傳至社交平臺或者直接發送給親友,又成為春節拜年的新方式。視覺中國 供圖
“今天你抖了嗎?”這句調侃正成為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的慣用語。
作為時下最火的短視頻——抖音自上線以來,憑借多元的音樂風格、酷炫的視覺編輯功能、個性化的分發機制,在上線不久后便受到了年輕用戶的追捧,實現了遠超10億的日播放量。
即便如此,抖音在日新增用戶數上依然保持著明顯的增長。在過去半年內,抖音短視頻的日新增用戶數均值為97.79萬。而從春節至今,抖音在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排行榜上連續多天霸榜。
抖音之外,另外一家以“記錄世界,記錄你”為標簽的短視頻巨頭快手則以“照片+短視頻+直播”的產品形態,同樣成為備受年輕用戶喜愛的社交平臺。另外,包括秒拍、美拍、 西瓜視頻等多家行業競爭對手也在虎視眈眈。
當抖音遇到快手,短視頻行業之爭將出現怎樣的火花,越來越多短視頻平臺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短視頻行業的春天即將來臨?
抖音火出“海”
“打開抖音,首頁會默認播放推薦一欄里的短視頻,非常讓人入迷,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大三學生小廖是“抖齡”為半年的“抖友”,她告訴記者,抖音上推薦的視頻大多是精華內容,現在每天都會花大把時間在上面。
如同自身的名字“抖音”一樣,抖音以炫酷的特效和帶感的音樂帶動了年輕人群在這個平臺的活躍度。而通過調整拍攝的速度,用戶可以用手機達到專業攝影中升格、降格效果,也可以通過視頻編輯和特效實現蒙太奇效果,再將這些效果升級的技巧疊加起來,會增強短視頻的表現力、渲染力,使其具有很強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抖音在全品類免費App排行中,躍居第三位。不僅如此,抖音還火到海外去了,它在海外化身Tik Tok并于去年5 月12日在谷歌商店上線,如今總安裝數已經超過1000萬,評分也達到了 4.5的高分。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認為,內容輕松愉悅,適合互聯網傳播是抖音走紅的主要原因。“抖音火爆與幾方面因素有關,其一,企業在春節期間做了大量聯合推廣,引導用戶下載安裝該APP。其次,該平臺上的短視頻趣味性強,具有很強的傳播效應,用戶愿意相互分享。其三,制約短視頻APP使用的流量問題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比如定制流量等。”
而在一年前的2017年春節,快手則是短視頻行業的“大王”,與賣點為帶感音樂、炫酷技巧的抖音不同,快手以獵奇、趣味、搞怪為吸睛點,成為一時風頭無兩的行業霸主,但如今,這一局面正悄然轉變。
短視頻春天來了嗎
雖然不同性別、年齡的人都有自己偏好的軟件,但不論男女老少,大家都格外偏愛短視頻。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是短視頻行業極為火爆的一年,短視頻平臺已經超過100家,包括BAT在內的巨頭相繼進入。2017年短視頻獨立APP行業用戶已突破4.1億人。2017年短視頻使用時長占移動互聯網總使用時長的5.5%,而這一比例在2016年剛達到1.3%。
在這之后,短視頻經歷了一波急劇上揚的熱潮,令短視頻創業者前赴后繼。尤其是阿里、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巨頭紛紛入局,熱錢快速集聚。前有快手、抖音等專注于短視頻的平臺搶占市場先機,后有各大電商、服務類APP跨界砸重金補貼短視頻創作者以吸引優質內容加盟。
那么,緣何商業巨頭們會偏愛投資短視頻平臺?
相比于常規視頻而言,短視頻更短,更易于碎片化消費和社會化傳播。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產品,短視頻是基于移動互聯網誕生的新媒介形式,用戶在社交、資訊等方面的多種內容獲取及交互需求,正在持續向短視頻形態轉變。記者發現,目前市面上這三個主要的音樂類短視頻應用的分享功能,都支持QQ好友、QQ空間、微信好友、朋友圈及微博這五類平臺的分享。
另外,短視頻也具有一定的信息流廣告紅利。在平臺掌握了短視頻APP用戶的大數據之后,可以更精準地投放信息流廣告。有數據統計,今日頭條的廣告收入從2015年的15億、2016年的60億以上,突破至2017年150億,呈現爆發式增長。
行業頑疾依然存在
然而,無論是短視頻APP還是平臺上的網紅,“變現”都是一個問題。一方面,短視頻內容制作成本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商業化路徑狹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使得短視頻從業者、網紅們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也就是說,他們知道如何吸引粉絲,卻不知道如何變現。
另一個擺在運營者面前的問題是怎么增加用戶粘性,“等這股新鮮勁過去了,怎么把用戶留住?”這往往需要平臺針對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進行產品功能形態的更新迭代,提高用戶活躍度。
值得警惕的是,在巨大的流量誘惑下,一些短視頻制作者為了奪人眼目,不惜用低級趣味作為噱頭,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一些道德低下的怪異行為一度成為短視頻低俗內容的素材來源。
“短視頻低俗化現象泛濫,歸根結底是平臺為了短期變現快速獲利而無所不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短視頻平臺對此現象缺乏必要管理規范,有的甚至還通過重點推送、置頂顯示等方式,對低俗內容采取默許和放縱的不作為態度。一些短視頻平臺甚至利用觀眾獵奇窺探心理,采用偷拍等方式將他人隱私作賣點,這些現象的存在與滋長,不僅擠壓了優質短視頻的生存空間,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議,短視頻平臺不應成為違法違規內容的“避風港”。要通過必要的內容審核機制加大把關和治理,還應對視頻作者實行實名登記制、健全用戶投訴機制,做到違法違規內容可自查、可溯源、可反饋,體現和保證平臺應有的自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