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統計局長《求實》發文: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多項短板
近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在《求是》上發表署名文章《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寧吉喆指出,近年來,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加快自主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其中,在人才、創新方面,2017年,最能衡量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全部專利的比重不到40%和20%;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1000人左右,遠低于高收入國家4000人左右的水平;在綠色發展方面,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1/4,等等。
寧吉喆指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指引方向。包括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使協調成為內生特點,使綠色成為普遍形態,使開放成為必由之路,使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民生改善成效卓著
寧吉喆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轉向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要表現在: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的穩定性和韌性增強;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動能新產業茁壯成長;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環境治理力度加大,美麗中國建設邁步向前;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高;民生改善成效卓著,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其中,2013~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高于同期世界2.8%左右的平均增長水平。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就業、物價、收入等民生指標表現不俗,經濟始終運行在合理區間。此外,在民生方面,寧吉喆指出,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2013~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4%,高于同期GDP增速0.3個百分點。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過去5年,我國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就業的持續增長和生態環境快速改善。他認為,過去五年,我國高質量發展比較成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成果和進步,粗放型、資源型的經濟體向技術型、環保型轉型,最為顯著的標志就是就業能力持續增長,生態環境快速改善。
加快完善統計體制
寧吉喆指出,近年來,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加快自主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漸突出。
數據顯示,2017年煤炭、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而機器人、臨床創新藥物等產品大量依靠進口,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自給率不足20%。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1/4。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2017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超過0.4,等等。
為此,寧吉喆強調,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引和重要遵循。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使協調成為內生特點,使綠色成為普遍形態,使開放成為必由之路,使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在財經中國2017年會上,中國財經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我國現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其實意味著發展自身的邏輯也在進行轉變,過去的發展是通過物的發展落實到人的發展,然后再轉變到促進更大的,更高水平的物的發展,這是一個從經濟增長,財富的增長到人的全面發展,通過人的全面發展再向人的更高全面的發展。
竹立家稱,對于高質量發展而言,下一步改革的重要趨向就是如何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抓好創新,解決好貧富差距、城鄉發展差距、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問題。針對當前的發展特點和要求,寧吉喆提出,完善統計體制,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更加努力反映供給、需求、投入產出、分配、宏觀經濟循環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