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文化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壇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把文化作為一個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尺度,讓文化發展在更高的水平上滿足人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既包括物質生活的需要,更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人的需求特別是精神需求,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提高的。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滿足以后,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更高層次精神寄托的需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進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人們也跨入追求更高層次,更豐富,更有內涵的精神生活的時代,對滿足精神生活的各類文化產品的需求已經大幅度提高。從現狀來看,我國文化產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不斷推出精品力作。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不同地區的文化發展水平的均衡性提出了新要求,對城鄉文化發展的均衡性提出了新要求,對不同人群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文化發展更為均衡、協調,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的需要。現階段,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不同地區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文化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同人群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衡。要克服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就要支持偏遠地區的文化建設,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文化產品的供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要,要求大量文化精品的涌現和產生;要求保護好文化遺產,建設好人們的精神家園;要求文化工作者迸發創造活力,源源不斷創造新的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現階段,文化發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現為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往往出現“供給”與“需求”的錯位現象;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文化創新的活力不足。文化的發展,一方面要傳承文化根脈,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和利用,源源不斷地創造生產出新的文化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創新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活水”。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精神生活的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人只有精神世界充實、樂觀向上,才能感覺到幸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了對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文化的發展要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有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將迎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天。(作者系陜西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副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