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來說,找準方向,才有出路。近年來,在中小機場發展道路模式的探索中,襄陽機場明確了發展方向:主業發展是基礎,政府公益性職能復位是支持,走管理型機場道路是導向,非航收入增加是補充。剛剛過去的2014年,在航空主業增速放緩、政府航線補貼削減30%的情況下,襄陽機場一舉扭虧為盈,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高雅娜 通訊員李娜 報道:綜觀國內,中小機場面臨著普遍虧損的難題。那么,中小機場如何才能實現扭虧為盈?湖北襄陽機場掘金有“道”:主業發展是基礎,政府公益性職能復位是支持,走管理型機場道路是導向,非航收入增加是補充。2014年,找準出路的襄陽機場首次實現了扭虧為盈,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成為湖北機場集團第一座實現盈利的支線機場。
主動出擊 航空主業持續精彩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于襄陽機場人來說,成績的取得著實不易。正如襄陽機場總經理周衛國所說,襄陽機場上下同欲、主動出擊,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朝著“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導向,追求品質化、效益化發展,走管理型、集約型機場發展道路”這一方向不斷努力。
一組組數據是對襄陽機場人不懈努力的最好證明:2014年,襄陽機場累計完成收入4911.4萬元,同比增長29%。其中,完成營業收入3921.8萬元,增長20%(航空性收入2145.8萬元,增長10%;非航空性收入1776萬元,增長33%);完成營業外收入989.6萬元。累計成本費用支出4689.4萬元,僅增長6%;實現凈利潤222萬元,較2013年減虧845.6萬元。
事非經過不知難。事實上,與2013年航空主業迅猛發展的態勢相比,襄陽機場2014年主業生產情況并不理想。為推進航空主業持續發展,走出夏秋航季的低迷狀態,襄陽機場從領導到一線員工,積極跑市場作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航線的客源基礎,機場先后加密了至北京、上海、深圳的航班,經停串飛了至杭州、成都、重慶等航線,最終在政府航線補貼削減30%的情況下,保持了旅客吞吐量兩位數的增長。
目前,襄陽機場至北京、深圳等航線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與此同時,機場進一步優化航班時刻,使之既有利于旅客出行,更為不停航施工爭取了時間。2014年,襄陽機場旅客吞吐量不斷刷新著歷史紀錄:9月22日,襄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萬人次大關,比2013年提前了39天;11月17日,襄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60萬人次,比2013年提前了44天。
積極開拓 非航業務起飛共舞
除了大力發展航空主業外,襄陽機場的非航業務也在2014年大放異彩,與主業相得益彰,起飛共舞。
長期的實踐,讓襄陽機場人明白了一個道理:機場要發展,僅靠航空主業收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大力發展機場延伸產業,以非航產業獲得的盈利彌補機場的虧損。基于這個共識,襄陽機場非常重視非航業務在改善服務、創造價值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著眼于內外齊頭并進,努力創效增收。2014年,在主業增速放緩、貴賓業務受大環境影響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襄陽機場深入挖潛,另辟蹊徑打造可持續盈利增長點。如今,襄陽機場廣告、餐飲、商業零售、行李打包、貨運銷售代理等經營性業務一律采用外包模式,通過專業化運營,實現了資源優化、環境美化和商業價值提升。
2013年,襄陽機場與首都機場集團廣告公司合作成立的襄陽機場傳媒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廣告收入達到150萬元,同比增長50%以上。2013年11月底,行李打包業務也順利招商,第一年20.5萬元的承包價格較過去增長了近5倍。
2014年3月,繼廣告、餐飲、行李打包等經營性業務實現外包運營后,機場商業零售業務也以兩年176萬元的價格交由專業公司經營,價格翻了8倍多。至此,襄陽機場航站樓內商業資源全部實現了特許化經營,在增效的同時逐步實現向管理型機場的轉變。
為了爭取早日盈利,襄陽機場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動足了腦筋。2013年初,他們恢復了停車收費,停車場收入成為非航板塊收入新的增長點,全年收入102萬元,實現了增長翻番。此外,利用航班換季的機會,他們主動接洽各家航空公司,爭取配餐業務,先后與吉祥航、華夏航、長龍航3家航空公司簽定配餐服務協議,使配餐業務異軍突起,成為非航業務新增長點。
職能復位 為機場發展保駕護航
2009年推出的《民用機場管理條例》首次正式明確了民用機場的公共基礎設施定位。也就是說,機場既是民用航空運輸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這一定位,決定了地方政府要為機場的安全運營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有力的支持。襄陽市政府的積極參與為機場的發展注入了動力、保駕護航。
襄陽機場依據《民用機場管理條例》,積極落實政府公益性職能復位政策。襄陽機場堅持每月1期向襄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報送簡報,并不定期匯報工作,增進與政府領導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保護好政府建設、發展機場的積極性,爭取市政府對機場建設和發展的資金、政策支持,對機場相關稅費的減免。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項項優惠政策在襄陽機場落地開花。2009年,襄陽市政府全額投資1個多億建設新的機場路及停車場,極大地改善了進出機場的陸路交通環境。2012年和2013年,襄陽市投資1100萬元為機場配備主力消防車和重型泡沫消防車,消防設備達到7級標準。2013年6月,襄陽市東風人民醫院正式進駐襄陽機場,機場醫療救護工作正式交由地方政府管理。此前,機場公安已移交給市政府。2014年元月,機場旅客快線車正式開通,由政府出資補貼,市公交公司承擔運營。至此,機場公安、醫療救護、地面交通等方面的機場公益性職能都由政府承擔,多項公益性職能逐步復位并實現專業化管理,襄陽機場人深深地感到,機場運營的財務壓力減輕了,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勁頭兒更足了。
節約增收 力爭輕裝發展
在航空主業發展和非航業務創新帶來經營效益的提升之外,襄陽機場還在控制成本費用方面精心計算。2013年,在業務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襄陽機場可控成本降低了1%。如今,在襄陽機場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場關乎每個崗位的節約增收行動正在穩步推進。
2014年,他們在機場公司范圍內推動細化業務單元工作的落實。一是從小事做起,做好日常管理。如在公共場所張貼警示標語;將車輛油耗、用水用電指標與工作量掛鉤,每季度進行監控等,把成本控制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讓“降成本”成為員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覺行為,全年節約能源開支5萬元以上。
二是做好項目管理,嚴控基建和固定資產投資。加強對基建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必要性評估,凡非安全服務急需、非增效的項目,一律不上;凡屬“可上可不上”的項目,一律不上。襄陽機場重點支持收益穩健、前景利好的資產和項目,積極退出長期無盈利項目,實現“輕裝發展”。在項目招標上,他們則嚴格實行“陽光操作”,注意公正、公平,貨比三家,節約成本。
機場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嚴控員工數量增長對降低運營成本至關重要。自2013年以來,襄陽機場始終堅持將“兩非業務”(非經營性業務、非核心保障業務)如值機員、消防保安、貴賓服務、綠化保潔、貨運裝卸、機上清潔、職工食堂等,采用“服務采購”的方式運營。得益于經營性業務的外包和“兩非業務”的采購,襄陽機場現有在崗合同制員工僅151人。這樣,不僅有效緩解了人員保障壓力,規避了用工風險,還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民航時評:中小機場扭虧為盈要“兩條腿走路”
國內中小機場虧損是一個行業難題。中小機場的良好運營不僅關系著機場自身的發展,更關系著機場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此,中小機場如何扭虧為盈引起了業內外的共同關注。2014年,襄陽機場扭虧為盈,為破解這一難題給出了可供借鑒的答案:“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遠。
不論是大型機場還是中小機場,盡管收入結構各不相同,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航空主業收入和非航收入。綜觀國內外盈利能力較強的機場,基本上都是“兩條腿走路”。
對于國內很多中小機場而言,增加航空主業收入面臨著航班量較少、旅客數量不多等困難。這就需要當地機場主動作為,通過推介當地優勢資源、優化航班時刻等手段,積極開拓市場,實現既增加機場主業收入,又真正成為當地對外開放的窗口的目標。襄陽機場“不等不靠”,在政府航線補貼減少30%的情況下,取得了旅客吞吐量兩位數增長的好成績,更說明了中小機場主動作為的重要。
中小機場扭虧為盈還要打破慣性思維,增加非航收入。當前,很多中小機場的非航收入占比不高,與經營思維滯后不無關系。中小機場在增加商業收入時,要突破以往機場獨家經營的模式,實施靈活的經營政策,采用靈活的經營方式和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襄陽機場將航站樓內的商業資源全部實現特許化經營,極大地激發了經營活力。
此外,中小機場要扭虧為盈,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要減少支出。襄陽機場改變“粗放式”管理,有效降低了管理運行成本,實現“增收”與“節約”并行,值得稱道。
雖然我國中小機場的定位是公共基礎設施,更多地承擔著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任,不能一味要求取得經濟效益,但若能扭虧為盈,則更有利于發揮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襄陽機場2014年的業績表明,中小機場也可以經營得更好。(方向)